OA办公系统 数字化校园系统 信息公开 校友服务 邮件系统 加入收藏

【育人故事】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来源:传媒艺术学院 发布时间:2024-04-26点击数: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我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建设,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水平,学校举办了辅导员育人故事分享会。辅导员们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用细腻的文字、亲切的话语、真挚的情感将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个关爱学生的感人瞬间,演绎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育人案例,展现了学工队伍以生为本、潜心育人的优秀品质和育人情怀。

讲述人:叶方兴   整理:大学生记者 郑玉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写道,要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要扎根农村。时至今日,作为当代青年,生逢盛世,更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怀揣这一嘱托,2021年开启了我们的下乡之行。7月的武汉,骄阳似火,我们驱车2小时,行驶120公里,来到了武汉最偏远的行政村——武汉抗战第一村姚家⼭村。

初入姚家山村

“各位乡亲们,这是来到我们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学生,大家欢迎。”村支书对我们一行⼈做了简要的介绍后,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始走家串户。

“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还能种地?”村民们的玩笑话引起了一阵哄笑。

一时间,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乡亲们提出的质疑,但是每个人心中都在暗自较劲。

初入荒废农地

第二天,唤醒我们的并不是鸡鸣,而是那些亲切的欢笑。凌晨6点钟,我们带着工具来到了一片废弃已久的农地上,只见到满地的杂草,身为90年后的我和00后的他们,一时都不知该从何下手。

在农间地头劳作的爷爷说,想要耕种好土地,首要做的是除草,其次就是耕地。随后我们便戴上手套扛上锄头,撸起袖子加油干。

虽然一开始我们动作不够熟练,但是大家凭借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一直坚持着。烈日炎炎,锄头挥、泥土扬。一上午,四个小时,大家连连喊手疼、腰疼。

“同学们休息了,⼤家去吃饭吧。”

“老师,中午我要多吃一点,太累了,我们只干了一个上午就累成了这个样子,那些爷爷奶奶几乎天天都这么高强度地干活,他们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豆角、萝卜、大白菜、西红柿鸡蛋汤,十个⼈四个菜,不一会⼉功夫就被我们一扫而空。农家的奶奶看到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就说明天给我们加餐,吃饱喝足力气足。

融入日常习惯

次日,我本以为大家都会多休息一会⼉,但不承想一出门便看见同学们。

“老师你起来晚了哦,快一点,我们继续赶工了”。

跟昨天比起来,我们的动作更加娴熟,我们的意志也更加坚定。

这时,有同学提出“老师,大家耕完田后是不是就可以种上玉米了,我看这地里种植的全是玉米,前来参观的⼈还买了些玉米带回去。早上我就吃了一根,感觉这里的玉米很甜,有一种水果味道,卖玉米的奶奶说她们种植的是水果玉米,虽然游客多,但是销量不好。我想去帮助她们。”

我立刻表示“可以啊,大家都是大学生,我想你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提高玉米的销量,农民伯伯也能增加收⼊。”

说干就干,我们上午耕地、下午一起到游客、村民中间进行了调研交流、讨论。从每根玉米可收到的价格,以及对网络销售的认可程度,还有买礼盒装玉米的意愿等方面搜集资料。

通过调研发现:一是姚家⼭⽔果玉米的销售模式单一、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消费理念。二是入户走访时,了解到玉米种植农户以分散生产销售为主,质量不够稳定,包装花样繁多且携带不便,难以引起游客购买欲。

投入包装设计

“我们是学广告设计的,可以通过设计对姚家山水果玉米进行重新定义,以此来增加销售,惠及更多的乡亲。”

经过五天的刻苦学习,同学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红色历史和地理环境资源优势进行分析。

同学们共设计了三套玉米外包装⽅案,统一了颜色、图案和文字,通过包装反映产品属性特征的同时,弘扬“抗战第一村”姚家⼭红色景点文化。最后设计出来的方案,经村委会审定后,已经将其制成成品,无偿送给了姚家⼭种植玉米的农民。

深入校园活动

活动后,很多同学表示“老师这种实践活动还有吗?我们很希望加入,利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那种感觉太棒了。”

回到学校,我联系鲁广社区,联合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给社区孩子们开设“美育课堂”,在社区开展了环境治理和爱心募捐、义务剪发等一系列活动。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