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办公系统 数字化校园系统 信息公开 校友服务 邮件系统 加入收藏

【党史学习教育】立足“七一”讲话 服务当代青年 全力做好湖北开放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1-11-23点击数:

本网讯(通讯员 吴芳/文)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志气、骨气、底气”这六个字既传递着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是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的标准和发出的号召,又昭示总书记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是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进一步阐释。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培养广大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切实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有“气”青年势必是朝气蓬勃和心理健康的青年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广大青年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诚如总书记所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正是因为拥有一代代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青年,我们的党才能够不断保持青春和活力,才能不断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和伟大成就。

回想1840年到建党之初,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那时的中国人被各国列强视为东亚病夫,没有信念,没有理想,没有力量。虽然当时的有识之士提出过“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理想,但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无法切实实现这一理想。那时的中国青年信仰缺乏,迷茫无助,难有朝气。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因为有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形成了远大的共同理想和坚定的共同信仰,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凝聚了广大富有的朝气的有志青年汇聚到了党的周围,投入到了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

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青年势必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因为他们有着远大理想,远大志向,胸怀伟大祖国和广大人民;因为他们能够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敢于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他们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拥有坚定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青年势必是心理健康的青年。从现实认知角度看来,只有心理健康,他们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才能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下,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不断成长,不断提升,立志为国为民做大事;从意志品质角度来看,只有心理健康,他们才会克服趋利避害的生物天性,选择承担更大的责任,应对更大的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无悔付出;从情绪情感角度来看,只有心理健康,他们才能对祖国、对人民拥有深厚的情感,立足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新中国的伟大成就,拥有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培养有“气”青年需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最终是属于青年一代的。但纵观个人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不难发现,无论是一个个的青年个体,还是一个时代的青年群体都不会必然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因为还不够成熟,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分化,不断接受时代的洗礼和社会的检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最终会发展为推动社会发展、历史演进的重要力量,而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甚至最终被历史所淘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广大家长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则需要帮助每一位接受教育的青少年进一步检查他们的第一粒扣子,并扣好后续的扣子。

在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统一的,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育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以心理科学为学科依据,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提供咨询服务,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是中国大学独有的特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课题,加深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的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的认识和分析,为深入理解人和人的思想、心理、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法,为广大育人者提供了育人工作的新角度,缩短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为育人和助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引导青年成为有“气”青年需要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人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需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有“气”青年需要“五育”全面发力,而隶属于德育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能忽视。没有健康的心理,势必精神不振,意志消沉,何谈志气、勇气和底气。

在引导青年成为有“气”青年时,要坚持三全育人,重视全覆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打通立德树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我校通过开设大学生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并对潜在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筛查和回访,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辅导员深度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设心理委员、在院系设心理辅导员等方法和途径,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时段、各个方面。

在引导青年成为有“气”青年时,要坚持强调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重视他我与自我的平衡。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观,其与心理学所强调的心理成熟和良好弹性有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情智教育,是一门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适应社会的学问。它教人从自我走向他我,从唯我独尊变为心有他人,学习在自我和他我中寻找平衡点,发展出成熟且富有弹性的视野,修炼成理性与平和的心态。心中有他我存在,就能正确处理成和败、得和失,义和利、群和己的关系。

在引导青年成为有“气”青年时,要坚持加强队伍建设,强调五种能力并举,重视综合素质。心理中心的专职教师需要具备授课能力、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能力、研究能力、组织能力和行政工作能力。站得稳讲台,守好课程这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坐得稳咨询室,不断提升咨询胜任力,获得行业认证;上得了刊物,能结合相关工作开展学术研究;下得了学院,能指导院系辅导员、学生心理社团开展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会得了家长,能联系学院和家长,参与各种危机的处理。学院辅导员则要按照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暂行标准的要求,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危机事件应对、日常事务管理方面能力的提升。

在引导青年成为有“气”青年时,要坚持构建四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重视主动发现。心理中心专职教师与辅导员配合,指导辅导员发现、识别需要帮助的学生,提高他们推荐、陪伴、护送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的技巧与谈话艺术。在危机应对中,心理中心专职教师要在危机识别、沟通咨询、就医诊疗、回校观察、安抚相关人员等方面指导、帮助院系开展工作,共同实现危机预警及有效干预。

在引导青年成为有“气”青年时,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助、互助和求助意识。每个人都是自己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只指望他人帮助、支持自己,需要努力调动和发挥自己的内生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尽力的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当遇到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和克服的时候,才向他人寻求帮助,在获得了相关帮助之后,在未来自己也有余力的情况下努力去回馈他人,相互帮助。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应该在相关活动中大力普及上述观念,提升学生的“三助”意识。

把新时代的青年培养成为有志气、有勇气、有底气的有为青年,不可能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接续努力。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守好我们的责任田,站好我们这班岗,在学生的大学时代为他们提供党和国家满意、学生认可五育教育,扎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他们的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毕小艳